欢迎登陆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
第四届获奖者及获奖作品简介
第四届获奖者及其获奖作品
厉以宁
本次获奖著作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该书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从经济非均衡特征切入,系统研究了中国经济微观、宏观、改革和发展转型问题,明确提出“第二类非均衡”,总结了中国经济中表现出来的滞胀形态,考察了非均衡背景下的宏观调控手段,深刻分析了我国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变形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阐述了应对非均衡经济的对策。该书是一本全面系统且自成体系的研究中国转型经济的理论著作,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万广华
本次获奖著作为《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与证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该书基于当今中国面对的收入分配问题,首先拓展了不均等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于我国的贫富差距研究,从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城乡内部差异等不同角度,定量测度和分析了中国收入不平等的趋势,并深入剖析了收入不均等的变化及其成因。该书不仅增进了社会各界对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认识,而且对解决我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滇庆
本次获奖著作是《终结贫困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合作者柯睿思、李昕)。该书从资源禀赋、外部援助、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经济政策等多个角度比较分析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实践,运用案例研究系统阐述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揭示出了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经验和政策研究方面,该书对于中国、印度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道路选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张曙光
本次获奖著作为《博弈:地权的细分、实施和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主笔)。该书以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地权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实践中大量案例考察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等地权问题涉及各方的互动博弈,并从使用权、收益权等维度强调了产权的实施能力,基于此揭示了现行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在农地产权界定保护方面存在的弊端及其引致的严重后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土地制度创新与土地政策调整建议,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的土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白重恩
本次获奖论文为“谁挤占了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5),合作者为钱震杰)。该文以2004年经济普查后修订的资金流量表为基础,调整了资金流量表的要素分配份额,按功能性分配分解增加值,测算不同类型收入变化的贡献,分析了1992-2005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部门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该文改进了居民收入占比的测算方法,分析了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对国民收入分配测算、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沈坤荣
本次获奖论文是“企业间技术外溢的测度”(《经济研究》,2009(4),合作者为李剑)。该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物质资本和研发资本的外部性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技术外溢对私人收益率和社会计划者收益率之间差异的影响,在构建技术外溢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测度指标,并运用中国数据估算了内外资企业之间技术外溢对研发收益率的影响。该文从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差异度量角度研究企业间技术外溢问题,其度量方法为全面评价FDI的贡献提供了可能。